黑暗之心1 

原著:Joseph Conrad。鄧鴻樹譯。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出版。

小說的敍事者大多有幾種處理方式:

第一人稱,如《廚房》:「隨著年歲增長,我或將遭遇各式各樣的狀況,一再沈落到絕望的深淵,吃盡各種苦頭,卻也必將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站起來。」

第三人稱,如《千羽鶴》:「在觀賞名品遺物的過程中,菊治依然感到太田夫人是女性中的最高名品。名品是沒有瑕疵的。」

或者是,有時作者會很不客氣地跳到書裡面高談濶論,如《法國中尉的女人》:「在我看來,在本書所提到的三個年輕女子當中,最漂亮的就是馬麗。」

而《黑暗之心》的敍事者及敍事結構,要較一般的小說複雜許多。

小說是由一位匿名的敍事者,以第一人稱開始的。

「招待我們的是董事長,也是我們的船長。他站在船首留意前方,而我們一行四人則在後敬愛地望著他的身影。」 (p.3)

『我們一行四人』指的是:律師先生、會計先生、馬羅、及匿名敍事者本人。

地點在一艘停在泰晤士河上的奈麗號帆船。

這便構成了《黑暗之心》最外圍的框架故事。

當馬羅開始說故事時,匿名的敍事者便逐漸隱身於後,偶爾穿插,描述聽眾或馬羅的狀態。

「大夥以沉默應之。沒人吭聲;他接著慢慢說道-」 (p.7)

「他又開始說,舉起手來、掌心朝外,盤腿而坐的他有如身著歐服傳道的佛陀,只欠蓮花」 (p.9)

有時,其他奈麗號帆船上的聽眾亦會出聲表達意見:

「馬羅,別無禮」有聲音咆哮道,我知道除了自己外,至少還有個聽眾沒睡。 (p.52)

整個故事的主體,轉變由馬羅故事裡的  過去的「我」來開展後續。

「要弄清楚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就要先了解我怎麼到那邊、看到了什麼、如何溯河而上到那裡見到那個可憐蟲」 (p.10)

而在馬羅的故事裡,馬羅係透過周遭人來取得對庫茲的認識。

『他是憐憫、科學、進步的使者』 (p.37)

也就是說,匿名的敍事者所講的故事中,包裏了馬羅的回憶錄,而馬羅的回憶錄裡又充斥著旁人對庫茲的描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書摘 閱讀 黑暗之心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nnel 的頭像
    Shinnel

    。浮生隨記。

    Shinn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