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ward W. Said認為,「東方the orient」是一個歐洲觀點的再現;「東方主義Orientalism」這個詞語是基於歐洲人的西方經驗中,東方的特殊位置而來。東方不只是與歐陸毗鄰,它也是歐洲最大且最富足、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其文明及語言的來源,它的文化競爭者,以及其最深、最常一再出現的「異己the other」意象。 p.2
東方作為一個相對照的意象、理念、人格與經驗,它幫助了對歐洲的自我界定與示明。 p.2
「東方」是存在於、生產於一個不公平的各式權力交換場域中,並在與下列諸權力的交換過程中被形塑:
◎政治性權力:如殖民和帝國建制
◎知識性權力:如一些主流的科學如比較語言學或解剖學,或其他的當代政策科學等
◎文化性權力:如何謂品味、文本與價值的正統與典律
◎道德性權力:如關於「我們」做什麼和「他們」不能做什麼等 p.16
在人文科學中沒有一種知識的生產,可以忽視或否認作者作為一個人及其環境的涉入因素,那麼一個歐洲人或美國人對東方的研究,就更必須要承認他所生活的現實環境;亦即他首先是一個面對東方的歐洲人或美國人,其次他才是一個個人。而且在此種情境之下,身為一個歐洲人或美國人,就絕不是一個不會起作用的事實。也就是說,不管多微弱,他都應該知曉他是屬於由東方獲取一定利益且握權的那一方,而更重要的是,在歷史上他是屬於地球上幾乎是自荷馬(Homer)時代以來,就對東方有介入歷史的這一部份的一員。 p.15
康拉德在書中將非洲「他者」描述為「野蠻」、「無知」,以「土人」、「野人」、「黑鬼」、「食人族」、「永固的改良品種」、甚至是「站立的狗」等來名之,因此有部份評論者依此認為,康拉德是殖民主義者。
但從薩依德的觀點來看,康拉德身處一個將殖民活動正當化的社會(書中馬洛的姑媽即是明顯的例子,姑媽連到非洲都要馬洛帶著毛衣,可見其智識之不足,但卻也認為馬洛的非洲行帶有傳遞文明聖火的神聖任務),而連載他的 Heart of Darkness的雜誌,其讀者係以殖民活動為主流價值,如此描述非洲,這所表明的只是他所處的社會的縮影。
而難能可貴的是,同時身為被殖民國家的子民,他能一反當代社會的視角,對殖民主義提出深切的省思:明白指出殖民主義對當地居民的殘暴,也提及殖民主義者之間為了利益的爭奪所造成的勾心鬥角,更省思及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員。
雖然,馬羅對土著的苦難只能冷眼旁觀,然後默默走開,最終未能替小說中的任一位土著發聲,但如果是你我,又有何勇氣或獨特眼光,能如此批判自己所處的社會及價值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