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美洲虎太陽下    

在美洲虎太陽下/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倪安宇譯/時報文化/2011.06

卡爾維諾在1985年因腦溢血過世,他本已決定要針對嗅覺、味覺、聽覺、觸覺、視覺等五感各寫一篇作品,但除了本書所收錄三篇文章外,觸覺、視覺來不及完成,真的很可惜。

卡爾維諾是一位擅常描述與演繹的作家,五感本是無形,而本書中,卡爾維諾不僅形容嗅覺、味覺、聽覺,更將這些感知與另一項無形之物結合。


<名字,鼻子>一篇分三條故事線進行:上流社交圈裡的花花公子、南美大草原的獸,以及吸毒的樂手。連貫這三條故事線的主軸為:透過記憶裡的氣味來尋覓另一個對象。

「我那神秘的華爾滋舞伴一個慵懶手勢讓披在她雪白肩上的妙巾滑過我的髭鬚前,一團柔軟的雲霧橫飛直撲我鼻子而來,我彷彿吸入了一隻老虎的靈魂。」p.23

多麼絕妙的形容詞:彷彿吸入一隻老虎的靈魂。氣味可以表徵人的內在嗎?人的體味難以改變,那麼,香水呢?為何使用香水?透過不同氣味的香水,又能暗示些什麼?

記憶與氣味一樣,難以取代;但記憶亦如同氣味般,虛無縹緲,會改變、會消失。

「我每聞一個新香,在我意識到它跟我尋找的香有多麼不同、相去甚遠的同時,它卻也以其強勢的存在模糊了我對那不在的香的記憶,任其化為縹緲幻影。」p.24


<味道知道(在美洲虎太陽下)>是我最驚艷的一篇。故事是以丈夫做為第一人稱,從旅館裡的一幅畫開始,畫中有一位年輕的修女與一位年老司鐸,畫的下方的訓世詩提到了三次「愛」,卡爾維諾分別從西班牙經文、宗教及真理的角度,來解釋「愛」的意涵。

慢慢衍伸到,主角夫妻在旅程中品嚐到的各式料理,以及料理的滋味,進而描繪夫妻間的關係,以及夫妻間彼此感受的分享與溝通。

妻子歐莉薇亞抱怨先生「乏味」
「烹調就是用其他味道彰顯某些味道的藝術,但是如果主要食材本身很無味,沒有任何調味料能把不存在的味道逼出來!」p.62

真是太精采的唇槍舌戰了!「乏味」這兩個字,不知是小說原文的原意,亦或翻譯者的神來之筆。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是真的會用味道來形容一個人的!

小說中提到有習俗會將人做為聖餐獻祭給神明,而祭司既然扮演的是神的角色,那麼做為聖餐的人,便是神(祭司)的食物… 看到這段時,真讓我有些震攝。我從未從這個角度來看,以人做為祭品這件事。而歐莉薇亞更進一步關心,這應如何烹調,如何調味。

「或許沒辦法掩蓋,也不應該掩蓋......否則等於他們吃的是別的......或許其他味道的功能是為了突顯那個味道,好把那個味道襯托出來,以表敬意……」第59頁

文中不斷提及,丈夫想像與妻子之間 吃與被吃的感受,從咬下、撕裂、咀嚼、吞嚥。

「吃人肉的人自己的肉味最吸引人。我唯有貪婪地將歐莉薇亞吃下肚,她味蕾上的我才不會那麼乏味。」第63-65頁。

「真正的旅行是將一種我們覺得陌生的『外界』內化,所以會造成飲食習慣全然改變,沉浸在找們所在的國度裡,沉浸在它的動物、植物和文化世界裡,而且是透過嘴唇和食道。」第48頁

卡爾維諾的文字與演繹功力,讓我讚嘆不已!


<聆聽的國王>一篇,則是將聽覺與對握有權力的不安、猜忌做連結。皇冠、權杖、御座均彰顯了權力,但同時也是束縛的表徵。

「從你登上王位開始,你聽到的就不再是音樂,而是音樂的用處。」第88頁


我特別欣賞卡爾維諾在本書前言中的一段話:「我們之所以書寫是為了讓未被書寫的世界透過我們得以表達。」如果這是卡爾維諾對作家或對自身的定位,那麼,卡爾維諾是成功的!他的想像力,讓他的文字有無限可能。觸覺及視覺的世界來不及由卡爾維諾展現,實在是世人最大的遺憾。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nnel 的頭像
    Shinnel

    。浮生隨記。

    Shinn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