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觀音.jpg

剛從戲院走出時,直覺得血觀音是一部厲害的恐怖片,
但劇情在腦海沉澱/發酵幾天後,
最深的感慨,是悲傷。
 
活得像人樣 這句台辭,一直在心裡揮之不去。
文章標籤

Shinn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島嶼.jpg

 
關於島嶼,關於台灣這個島嶼,要說些什麼?
 
在表演開始前,望著舞台上閃白的背板及地板,
心裡默想著這個問題。
文章標籤

Shinn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生門.jpg

 

近日又再次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這要從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說起。

文章標籤

Shinn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明威.jpg

 

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歐奈斯特‧海明威的受獎答謝詞   <象愚譯>

 

我不善辭令,缺乏演說的才能,只想感謝阿爾雷德‧諾貝爾評審委員會的委員們慷慨授予我這項獎項。

 

沒有一個作家,當他知道在他以前不少偉大的作家並沒有獲得此獎項的時候,能夠心安理得的領獎而不感到受之有愧。這裏無須一一列舉這些作家的名字。在座的每個人都可以根據他的學識和良心,提出自己的名單來。

文章標籤

Shinn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PNG

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的《沈默茱麗葉》是他的第20部作品,改編自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的短篇小說集《出走》裡的三篇作品。故事描述一位已逾中年的母親茱麗葉與女兒安堤亞失聯12年,於將與情人移居的前夕,在街頭偶遇女兒青少年時期的好友貝雅,獲知女兒的消息,才驚覺原來自己內心還是沒將女兒放下,因而放棄離開,搬回原與女兒同住的公寓,期望還有機會與女兒聯繫。

 

茱麗葉透過寫給女兒的文字,回顧了她從未與女兒談起的過往,包括:與身為漁夫的先生佐安的相遇、相戀、結婚,帶著年僅2歲的女兒長徒跋涉返鄉探望父母親,乃至於在與先生的爭吵後,先生冒著風雨出航而失事。那些,是茱麗葉的視角所呈現的景況,但隨著劇情推進才發現,原來有很多事情並不是茱麗葉所以為的那個模樣……

 

劇情安排而言,很有孟若的感覺。看似平靜的日常,其實滿是人性的衝突、掙扎與轉折。

文章標籤

Shinn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n fire2 

胡歌在本劇中,一人有三個身份:

赤焰軍少帥/林 殊/馳騁沙場;

江左盟宗主/梅長蘇/傲笑江湖;

麒 麟 才 子/蘇 哲 /斡旋朝堂。 

文章標籤

Shinn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梅長蘇:「在這世上就沒有自由自在的人,只要你有慾望,有情感,就絕不可能自由自在。

 

正因為人是這樣的被慾望、被情感所羈絆,那麼,起心動念,便成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唯一判準。 

文章標籤

Shinn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二版/時報文化,2003

「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曾經顯得那麼重要的東西,她和那時候的我以及我的世界,全都到什麼地方去了呢?」p.10

對我來說,《挪威的森林》是一個描述「失去」的故事,失去曾經對自己很重要的朋友,以及相伴隨的回憶及青春。就像是站在退潮的沙灘上,雖然還是有浪花拍打到腳邊,但,一次又一次的浪花,只是帶走更多、更多的沙,只剩,難以站立的自己。

村上春樹在網站上回覆一位自覺無法戀愛的38歲女性網友時提到:「我覺得能夠活著就已經是個偉大的成就」,《挪威的森林》演繹了這句話。失去Kizuki的直子、失去直子的渡邊、失去自己的玲子、失去雙親的綠、無法擁有永澤的初美……每個人都得面對屬於自己的失去,然後想辦法努力地活下去,只是,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了

文章標籤

Shinn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irdman  

卡佛1981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開創了他在美國文壇極簡風格的地位。該短篇小說其實有兩個版本:其一為《當我們討論愛情》中的<當我們討論愛情,我們討論的是什麼>,另一為《新手》中的<新手>。前一個是編輯利希大幅修刪的作品,後者則是在卡佛去逝後所還原的版本。

文章標籤

Shinn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aymond Carver  

卡佛以自己的生活體悟與觀察,裁切出許多中下階層人物的生命片段,將你我習以為常的對話,聚焦、放大。偶有幽默,但更多時候是唏噓。短篇小說中的人物,總是面臨著失業、酗酒、溝通斷裂、疏離、婚姻不和等困境,直到小說結束,似乎仍無從覓得脫離之途。卡佛並不自稱為此種生活的代言人,而自認為是其見證者;對這樣在中下階層翻滾的人們來說,短期內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事實上亦不可能。

文章標籤

Shinn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